机构动态About Us
首页 >机构动态儿童4种情绪的处理方法
发布时间:2019-11-25 浏览:8091次
一、大脾气
典型表现:稍微不顺心就大哭大闹、大吵大叫,甚至摔东西、撒泼打滚,而且很难平息,有时候还会持续很长时间,很难劝阻。
成因: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,孩子的大脾气往往是伴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来的。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还比较局限的孩子来说,脾气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张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,当养护者无法及时满足这种需要甚至无视这种需要时,小脾气便被引爆了;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,脾气则可能起因于惊恐、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。
对策:1、首先要意识到发脾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,千万不要把孩子容易发脾气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,而且根据美国亲子沟通专家帕蒂的提法,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康复机制之一,借助这个过程,孩子将发泄掉许多不良情绪,比如沮丧和无助感。所以不要轻易用强制的办法终止这一过程。
2、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,当孩子发脾气时,家长还应学会查找脾气背后的原因,比如,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项需求?是否自己处理冲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不公平感?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学习障碍?如此等等,这类追问更容易帮自己对症下药,而孩子也将从父母善解人意的处理方式中学会设身处地,得到成长。
二、爱打人
典型表现:与他人交往过程中,动辄喜欢用“暴力”解决问题,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上去就打人。
成因:孩子出现打人行为,原因多种多样,但主要有如下几种:
1.交往技能不发展,遇到问题时不懂得艺术地解决问题,便简单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。特别是在多次动手打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后,就更容易认为“打人”是他左右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,自然就会频繁借助它的威力了。
2.安全感不巩固,遇到非常态的环境,就容易紧张,进而通过打人来先发制人、自我保护。
3.教养方式不当。如果养护者在教育过程经常采取暴力方式,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消极影响,一来孩子可能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,二来受到责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。
对策:1、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育,引导他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,并及时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。
2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,鉴于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,需要专门撰文论述,不拟在这里展开。
3、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,给他讲一些正面的故事,为他树立一个榜样原型供他模仿。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,对宝宝的交往圈子最好有个控制,少让他和一些爱动手的孩子来往。
4、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的孩子,可以诱导他说出打人的原因,对症下药,及时处理,逐个“击灭”。
三、好胜心强
典型表现: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,凡事都要争第一,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甚至耍小性子。
成因: 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,会逐渐喜欢在有意无意的横向比较中确认自己的本事和价值,这就是竞争意识的来源。所以,“好胜心”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,应该说是一种本能,未必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。
当然,孩子喜欢争强好胜,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,即孩子表现好了就高兴,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,以成败论犒赏,久而久之,就让孩子形成了一定错觉:爸爸妈妈只喜欢强胜的我,如果输给了别人,他们就可能不喜欢我了。于是便出现了为了讨爸爸妈妈欢心而好胜的行为。
对策:1、认识到好胜行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合理性,在坦然接受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,让孩子的好胜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。
2 、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动时,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反应,不要过分在意他们的输赢,否则就可能“逼”出一个好胜的孩子。
3 、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过分好胜的习惯,正确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竞争,而是让孩子明白失败了并不是一无是处,比如,孩子和别人玩“扳手劲”失败了,您可以这样安慰他,“虽然你的手劲不如XX大,但跳的比他高啊!”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明白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,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,只要自己努力了,不论成败,自己都是父母最爱的那个小孩。
4、日常生活中,父母还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契机,比如,在跟孩子比赛时故意输掉,然后学着孩子的样子生气地罢工并说些“输了,不玩了,真没劲”的话,如果孩子反过来恳求继续玩,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她,观察她输了之后的反应,如果她输了就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,就引导孩子反思刚才自己输了罢工时她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,并借机给她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。如果孩子输了能够做到继续努力,就借机表扬她“输得气”的勇气,然后,家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故意让她赢,进一步引导她体验“输了并不可怕,只要不放弃努力,就可能成功”的道理。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阅读绘本、观看碟片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机渗入相应的教育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渐渐明白了最重要的游戏或交往本身的快乐,而非谁强谁弱这个结果。
5、必要时,家长甚至可以淡化对孩子成功成绩的反应,强化对其“输得起”之行为的肯定,当然,这要把握一个度,不要矫枉过正,否则,孩子果真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了,也未必是件好事。
幻灯片6
四、说不知轻重的“狠话”
典型表现:喜欢说一些很厉害、很难听的话,比如,“我要把你从楼上踢下去”、“你真是个大笨蛋”、“我要掐死你”之类的。
成因:套用敏感期的理论,这种“狠话”就是孙瑞雪老师所谓的“诅咒式语言”,一般发生在语言敏感期的某个阶段,而且,由于孩子说这类话的初衷时体验语言的力量,大人越是重视她这种表达,反应越剧烈,她用的越来劲。
当然,狠话也可能是模仿来的。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经常出现这类语言,则善于模仿的孩子便可能“偷学”过来。
对策建议:1、孩子说狠话时,家长不妨以冷处理为主,当做没听见,当他们发现这种语言其实没有产生什么力量时,就没有继续的动力了。
对策建议:1、孩子说狠话时,家长不妨以冷处理为主,当做没听见,当他们发现这种语言其实没有产生什么力量时,就没有继续的动力了。
2、为孩子提供健康的语言环境,让孩子无从模仿。